指揮中心於今天記者會上最新宣布,為了兼顧防疫、經濟和社會運作,即日起取消實聯制制度,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,只要下載安裝並開啟藍牙,APP就會自動記錄相關資料,進入場域時僅需出示APP畫面就可以。另外,現行的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將會維持至5月31日,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,共同維護全民健康。 (編輯推薦:防疫保單掀下架改版潮!2022防疫險比較,隔離理賠絕跡、保費300元有找!)
臺灣社交距離APP重點:範圍2公尺以內、時間2分鐘以上
還不知道了解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的人,趕快來認識一下囉!不曉得你是否還記得之前指揮中心曾經推廣的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?經過重新改版,只要手機裡裝有這個APP並開啟藍芽,一但你的範圍2公尺以內出現確診者、時間超過2分鐘,就會收到APP傳送過來的通知,未來甚至在進入「特定建議的場所」時,只要出示畫面就可以取代掃簡訊實聯制這個步驟。
聽起來可以說是比簡訊實聯制方便很多,畢竟少了些許步驟,但還是有不少人對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有點陌生、也有些疑問,到底這樣準確度真的高嗎?手機一直開藍芽會不會很耗電呢?接下來我們整理了7個QA問答,如果剛好也是你的疑問,就跟著我們統整的資料一起了解一下吧! 【用聽的更輕鬆掌握:社交距離APP如何取代實聯制→點我聽最新、最實用的早安健康Podcast】
Q1:如果我有下載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,就不用掃實聯制了?
原本指揮中心給大家的判斷方式有2個:
- 出入口有管理、有賣票,比如演唱會、搭火車或高鐵,就比較適合用社交距離APP。
- 停留時間比較長的地方,比如去餐廳吃飯,可能一待就是半小時左右,也比較適合用社交距離APP。反過來說,如果停留時間短,像超商買個茶葉蛋只花不到2分鐘,就還是建議要掃實聯制。
目前4月27日的最新消息,原先要以實聯制搭配APP併行的計畫,現在已經改為直接取消簡訊實聯制。並且鼓勵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。 (編輯推薦:戶外可以邊走邊吃嗎?運動時還要戴口罩嗎?最新口罩規定10大QA整理包!)
Q2:社交距離APP該怎麼使用呢?
首先,如果你從來都還沒有下載過「臺灣社交距離APP」,拿iPhone的人可以到App store、Android手機的人則是到Google Play商店搜尋並下載。
就算之前已經下載過了,現在也要記得盡快更新。
Q3:社交距離APP要註冊和登入?會記錄我的什麼資料?
這個APP不用註冊、也不用登入資料,只要有下載、打開藍芽功能就可以!由於用戶的APP每隔15分鐘就會生產一個隨機ID,而藍芽訊號就會紀錄你曾經接觸的隨機ID,並且每天比對確診者的資訊,假如發現你有接觸的紀錄,就會發出警告通知提醒你囉!
Q4:如何開啟APP通知?
只要開啟APP後,就能看見下方「接觸通知功能已開啟」的提示。基本上預設就是開啟的狀態,不用特別設定;如果沒有顯示的話,也可以進入設定中的通知,向下尋找「台灣社交APP」並開啟通知即可。

Q5:那會不會造成隱私問題?資料保存多久?
根據指揮中心的說法,一般使用者是沒辦法查到手機裡的隨機ID,資料也不會上傳到雲端,而是會在APP中保留14天,過期後就會自動刪除資料。但要是刪除APP,紀錄也會跟著一併刪除。
Q6:使用社交距離APP必須開啟藍牙,那手機會不會很耗電?可以中途暫時關閉嗎?
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點來看:
- 手機如果長時間啟用藍芽功能,確實會比正常使用稍微耗電一點點,但是通常專家實測來說,多半不會太影響使用,所以還是建議全天開啟,比較能確保APP發揮功效。
- 打開手機設定中的「電池」,就能看到每個APP的耗電程度,經過實測,這個APP不太會出現在耗電量排行的前幾名,可見他耗電程度可能沒有想像的大。
Q7:假如確診的人沒有主動上傳資料,那這個APP不就沒有用了?
假如確診者沒開藍牙,或根本從來沒裝這個APP,則系統上沒有確診者足跡資料,因此無法顯示APP上無法顯示有人接觸到確診者。
至於有下載APP的人,以目前政府說明的流程來說,假如今天安安確診了,會由當地政府的衛生單位通知安安操作APP來取得驗證碼,此時會由系統上傳安安的隨機ID及活動區間資料,因此原則上會有專責單位要求確診者按步驟操作。
一般人沒有衛生單位的驗證碼,是沒辦法隨意上傳資料的。而APP中每個人都是使用隨機ID, 所以大家沒辦法知道確診者是誰,只會顯示「曾與確診者接觸」。

Q8:如果真的收到APP警示通知了該怎麼辦?
收到通知後,就代表你曾經和確診者在近距離範圍內,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,如果出現疑似症狀就要主動回報,並依指示戴上口罩就醫,也要告知醫師旅遊史、接觸史。